我的文学情缘
2023-11-14 11:05:32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曹向阳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21265

在我的人生路上,文学犹如携手同行的伴侣,不离不弃,有苦有乐。

当代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散文集《文化苦旅》中,通过文化人格、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,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走向。他告诉我们,文化之旅,没有坦途,也没有捷径。随着年岁的增长,我对写作由狂热变得理性,开始注重学习和积累,并把它当作业余爱好。

对文学的爱好,最早缘于读小学时写的作文受到老师表扬。1981年,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,但是,不甘于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。耕作之余,坚持读书看报,练习写作,还自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。天道酬勤。自1985年开始,我的习作陆续在县级刊物发表。

至今难忘38年前收到永兴县文化馆寄给我的那张汇款单,汇款人简短附言的内容是“你的诗歌《黑板》已在《便江河畔》1985年第4期发表,寄上稿酬,请收。12月31日。”汇款金额虽然只有2元,却让我兴奋不已。

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《便江河畔》,是永兴县文化馆主办的墙报。那时是康健等同志负责编辑工作,他们将选用的稿件精心编辑后,用毛笔工工整整地誊抄好,再在宣传橱窗刊出,一个季度出一期。墙报位于干劲路与西正街(南)交汇处,其位置是县城的繁华地段。在那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,墙报很受欢迎,每次出刊后,都吸引不少过往行人驻足阅览。

那时,县文化馆易高超、康健、何德甫、马良全等前辈可谓真正的文化人,为永兴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同时,也感谢他们对我的厚爱,把我这位农村青年列为重点业余作者,让我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,与县内文友交流。至今我还珍藏一本笔记本,本子的扉页有油印的文字,内容是:“永兴县文学戏剧创作会议,赠给业余作者‘胸怀祖国 讴歌时代’,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,永兴县文化馆赠。”

翻阅我珍藏的文学档案,它见证我县文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文学爱好者的成长。

1987年4月25日,县文化馆出版《茶花》报创刊号。《茶花》为不定期文艺小报,以发表县内业余文学作者的作品为主,何德甫同志担任《茶花》报主编。

1999年10月,成立永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。下设文学工作者协会,由曹期沫同志担任第一任协会主席。同年12月10日,《永兴文学》报创刊号与读者见面。它是永兴县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办的,为全县广大业余文学爱好者提供的一块习作园地。为不定期内部交流刊物,以发表县内作者的作品为主。编辑部设在县文化馆,联系人为何德甫、李秀超同志。

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感恩文学前辈的指导和编辑老师的厚爱,在《便江河畔》墙报、《茶花》报、《永兴文学》报,以及《银都风》杂志上,我常有作品刊发。由此,我对写作的兴趣更加浓厚,时有作品见诸各级主流媒体,有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。

时至2003年7月,《银都风》杂志(季刊)创刊号面世。县文联的同志把它当一块“责任田”不懈耕耘。20年来,《银都风》带着浓浓的乡土味,跃上70期的台阶。

回首《银都风》的办刊经历,从“讨米下锅”到财政保障,从“打打停停”到如期出刊,从孤芳自赏到公众认可,走过了一段曲折艰辛而又收获满满的里程。

在县文联工作期间,因为工作关系,我有幸由作者成为编者,与何宗国等同志携手主编《银都风》共有24期(总第20期—总第43期),与广大文学爱好者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了解。在文学道路上,有的是一种梦想、一种追求;有的是一种兴趣爱好、一种生活方式。或以文学修身,或为创作焚膏,广大文学爱好者都有自己的一束光,点亮永兴的文艺星空。

初学写作时,颇有文学造诣的周德茂先生,既是我的舅舅也是我的导师。文学路上,我还遇见了省文联江学恭、省作协梁瑞郴,市文联王硕男等好领导好老师。在他们关心支持下,我于2005年10月28日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,已出版《走出困惑》《不想看雪》《南风杂记》作品集。

回望是在感恩!

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!

当前,文学创作与纸质刊物面临自媒体时代的冲击与挑战。我想,拿起手机就能连接整个地球的时代,有些文字,只有纸张才能赋予温度。文学是永恒的,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。我相信,《银都风》会越办越好,永兴的这块文学园地也必将与时俱进,百花齐放!

一个人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,将一辈子受益。择其所爱,爱其所择。虽年近花甲,在文学的道路上,我将继续前行。

(作者:南  风  永兴县委宣传部 )

责编:曹向阳

来源:永兴县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  下载APP